北京看白癜风专科去哪家医院好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z4vieqd.html这是属于一代人的回忆。
煮熟的食物,放在柳编篮子里放凉,热气腾腾的食物香味下,还有柳编篮子一股淡淡的木质气味。
但渐渐的,装食物的器皿变成不锈钢盆、精致的陶瓷,那个有着独特气味的柳编果篮,不见了……
生产工具不断进化,现代工业冲击着传统手工艺,不少匠人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弃技转行;但也有人为传承技艺,迭代自己的手艺,把传统艺能用现代化的表达形式展现出来。
山东魏氏柳编第六代传人魏福庆,便是后者。
1
//传统手艺握手现代工艺审美
柳编是我国北方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起源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桊;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
随后,柳编手艺不断发展,不少农民依靠柳编聊补生活,运用平编、纹编等编织技艺,制成民间实用的生活用品,如篮、筐、盘、篓等家用品。
如魏福庆所言,他所继承的魏氏编织,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咸丰年间,魏氏祖辈为谋生,开创柳编创作,用于制作箕等农用工具,也开始编织草鞋、草帽等用品。第三代祖辈魏恩彬曾在临沂沂蒙山一带,编织草鞋支援革命队伍。
六代传承,每一代继承人都对柳编有所改良,魏福庆父亲就将柳编从农用工具过渡到生活用品,制作出菜篮、水果筐等供销给各大超市。
但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市面上开始出现高效生产和低廉价格的塑料用品,快速将慢工出细活的柳编用品,挤出市场。
柳编用品,逐渐式微。
彼时魏福庆在距离家中公里外的北京,从事机械加工的工作。一次偶然回家,他发现父亲的柳编生意一落千丈,传承百年的家族技艺濒临失传。
年,出于家族传承的责任和使命感,魏福庆毅然回到家乡,传承柳编技艺。魏福庆明白,想让柳编“起死回生”,只靠传统的一套东西,很难实现,只有把柳编玩出新花样,它才能彻底“活”起来。
魏福庆走遍各大商店、超市,甚至市集,做了一系列市场调研,他却得到柳编制品销路已死的结论。
心痛之余,他也发现,全手工的柳编用品在实用性和性价比方面不及大批量生产的机器制品,但是在艺术表现上却是无法替代的。这有可能是柳编新的生存之道。
机械科班出身的魏福庆,对金属材料及属性非常了解。万般思虑下,他决定将柳编的技艺,通过金属设计,用艺术的方式,制作成有观赏性的工艺品,让它重回大众视野。
首先在物料上,就要做出改变。柳编的原材料是柳条,过去在制作时,需要将柳条浸入水中使其变得柔软,待其干燥便会变得十分结实,但若要做成工艺品,柳条的柔韧性不够且颜色单一,编织一些复杂的造型比较困难。
魏福庆一开始尝试用铁丝,但发现时间用久了容易生锈,极为不美观;继而他又尝试铜丝,但铜丝经过长时间氧化,颜色逐渐变绿,没办法维持色泽度。
直到他在尝试铝丝时,发现铝丝柔软易弯,粗细均匀,金属色泽明亮,且颜色多样,突破了柳条编织技艺的局限性。
确认了铝丝的可行性后,魏福庆自购大量铝丝和机器,不断设计工艺品模型,他期望能设计出保留柳编基本技艺,又具备艺术鉴赏性的工艺品,能够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最终模型制作完美落地。魏福庆用铜丝改编后的柳编制作,可以制成多类型的工艺品,大到飞禽走兽,小到日常生活摆件,而且铜丝颜色较为鲜艳,使得工艺品生动灵活,既立体又能散发出斑斓的金属色泽。
在编织手法上,魏福庆将父辈留下的技艺不断改良,新创了扁环和圆环造型,以及经纬交叉、疏密对比的编织手法。传统的编织手法工艺融入,他对金属属性和机械精度的理解,将传统技艺融入进现代化工艺品。
改良后的编织技艺更易制作,只看魏福庆手指间一缠一绕、一勒一编,铝丝逐渐由线成面,从单根到立体,三四个小时便可“捏”出完整作品,个个栩栩如生。
例如摩托车、轮子和邮箱造型的工艺品,因局限柳条和传统手法,编出来的效果大打折扣,但用金属和改良后的编织手法,能保证出来后的效果活灵活现,给作品增添生命力。
“就像画画一样,当柳编在你手上,下一刻你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凹造型了”。
他还去山东济南的美术学院进修,学习颜色搭配的专业课程,希望能提高柳编的视觉色彩层级,让柳编工艺品显得更生动有活力。
过去柳编技艺只能用于生活器皿,如今已然发展为艺术品。魏福庆将技艺与美学完美结合,为“柳编”带来新的可能。
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魏氏编织不断改良技法与融入美学,也烘托了传统技艺要随着时代演变的意义。
2
//走出失传阴霾,再入消费市场
魏福庆再次出发。
为了测试金属柳编制品在市场上能否走得通,魏福庆只身一人走向市场,实地探查。
他背着一袋满满的工艺品北上,在人来人往的平邑火车站,当安检人员打开他的背包,身旁行人看着精致手工的柳编工艺品,都被震惊住了,不少人现场购买,连安检人员都不例外,这给了魏福庆不少信心。
之后的日子,他在北京西直门地铁口摆摊,现场展示铝丝柳编工艺制作,吸引了不少围观的行人,最忙的时候,做一个卖一个,现场还好多人排着队等着购买,压根忙不过来。
卖得最好的是自行车和摩托车等车类模型,老少皆喜。魏福庆认为:
一是传统柳编技艺,让现代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烙印;
二是改良后的柳编工艺品,以创新引领技艺,适配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重新焕发了市场价值。
魏福庆验证了,铝丝柳编工艺品通过造型和颜色的改良,被市场赋予了观赏和艺术的特性,因此重塑了柳编新的价值,得以重启市场,使得价格也水涨船高。
同时,魏福庆也在思考,如何能让更多人看到铝丝柳编?他从零售市场跑代理市场,他去到一些工艺品门店和旅游景点,和店主合作铺货,将柳编工艺品放在店里代卖。
当时铝丝柳编是一种创新材料,不少店主认为缺乏市场,不敢轻易拿货。魏福庆就在店主门口搭了张桌子,现场制作,“你给我一块地方,我在现场制作,看看可以引流多少人”。在颐和园北宫门,魏福庆仅用一张桌子,现场秀艺编织,观者如市,产品在半个小时内一售而空。
从那之后,再也没有店主拒绝魏福庆的铺货请求,全北京十几个旅游景点,甚至包括万里长城,都能看到魏福庆的柳编工艺品。
发展到今天,全国85%的工艺门店都有魏氏编织工艺品的一席之位。
去年9月,魏福庆将1∶66比例编织的天安门模型,带到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聊城展区上,精巧的手工技艺,引得参观的观众驻足而望,大为惊叹。
他证明了,新时代的手工技艺,未来可期。曾经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编织技艺,在魏福庆手中活了过来。
3
//线上打开市场,传播文化的价值
魏福庆万万没有想到,女儿对柳编单纯的喜好,无意中帮他打开短视频之门。
魏福庆的女儿魏文轩4岁就开始接触编织,每当魏福庆在编织时,她总是一个人在旁默默观看,有时也会自己拿起铝丝,有模有样地学起来,甚至有自己的想法,不断尝试设计造型。
看到女儿对柳编的喜爱,魏福庆决定手把手教导,整个过程需要好几道编织手法,一捆比她手臂两倍还粗的铝丝,需要拧、弯、捋、缠、绕等,对小女孩而言,绝非易事。魏文轩时常被铝丝刮破手指,手也比平常小孩多了不少手茧。
即使是这样,她也坚持下去,“编织给我带来快乐,也增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还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门手艺”。
从一片孔雀的羽毛,到小盆景、小挂件的成品,魏文轩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个个产品,甚至有时会参与到魏福庆的大型制作中。
短短四年的练习,魏文轩的手艺俨然一位老师傅,将铝丝放进机器旋转定型,手握数十条铝丝扭转缠绕,飞快弯折穿梭,整个制作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随后一条威严无比的金龙就出来了。
魏福庆将女儿制作柳编的视频放上视频号。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对这位小姑娘能够制作高难度的柳编工艺品,佩服不已。
其中一条视频播放量高达2.9亿人次观看,不少人在视频下方留言:太震撼了,希望小姑娘把中国文化传承下去,魏文轩也因此收获全网万粉丝。
借助视频号,魏氏编织突破了非遗传承的时空限制,将精髓呈现在观众面前,形成一个非遗超时空的文化场域,最终建立起与受众有效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