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3日是第22次全国“爱耳日”
主题为: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听不清常常会被认为老了上年纪了其实不然人们的听力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改变造成听力损失的原因有哪些?我们要如何保护听力?请专家来解答
本期嘉宾
熊颖
医院
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青年常委、中国医疗保健促进会耳内科分会青年常委、老年医学会耳科分会委员。擅长分泌性中耳炎、急慢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耳石症、梅尼埃病等耳内外科疾病、眩晕头晕疾病诊治及手术,以及鼻内镜鼻腔鼻窦手术和喉显微外科手术。
出现这些迹象可能是听力损失了
电视机、音频播放器等电子设备声音越调越大由于听力损失,正常听力合适的音量已经无法满足听力损失患者了,因此往往会不自觉的将电视机、电脑、收音机等电子设备的音量越调越高,等家人提醒或者遭到邻居投诉才察觉到。自己说话的声音不自觉的提高,嗓门大在与家人、朋友、同事、邻居聊天时,由于自己有听力损失,听到自己的说话声音较小,因此怕对方也听不到,故而提高嗓门说话,而对话者却要忍着你的“高分贝”。与人对话时,经常要求别人重复说话,并且不自觉靠近说话者由于听力损失导致听不清楚对方的说话,经常让对方重复,而且需要凑得很近才能听清楚。人少的时候,听别人讲话还行,人一多就听不清比如在开会中,如果是领导一个人说话,其他人保持安静,还能勉强凑合听清楚。但是如果一到讨论环节,就听不清大家在说什么。常常答非所问你说花花,我听成发发。答非所问还是因为听力损失导致听不清楚,回答了自己认为对的内容,你说尴尬不尴尬!
不少人发现自己听力损失后,却拒绝使用助听器,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助听器?
对于早期听力下降的人,在没有佩戴助听器的情况下,会不自觉地提高生活中的声音(比如收音机、电视机音量)以适应自己,这些声音会成为噪声,破坏残存的听力,加快听力衰退。目前,我国听损患者对助听器的接受度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患者对助听器的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偏见也是导致患者不愿选择佩戴助听器的原因之一。助听器可能无法立即让人%地恢复失去的听力,但它们对听损患者日常生活的帮助是巨大的。需要说明的是,助听器购买使用需要专业听力技师的指导和调试,否则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关于助听器的误区:
1.听力损失/佩戴助听器是“残疾”的标志我们迟早都会失去听力,从40岁或更早开始,我们的听力就开始下滑。听力损失是变老的自然结果,和其他慢性疾病是一样的,没有必要将其定义为残疾,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2.我又没全聋,现在不需要戴助听器很多人刚开始有听力问题的时候并不重视,认为只要凑近点听,说话声音大点,或者看电视音量大点就行,没有必要佩戴助听器。但是听力下降是一个渐进且缓慢的过程,一般要五到十年的时间。若长时间处于听损状态,语言和大脑之间建立起的条件反应就会渐渐的淡忘,要再唤醒又是复杂而艰难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佩戴助听器后听得见却听不清的原因了。3.戴了助听器会有依赖性,听力下降更快不少不愿意佩戴助听器的患者认为戴了助听器就是一辈子的事,不仅再也摘不下来,还会导致听力下降更快。但是实际上助听器可以延缓听力衰退的现象,保持原有的言语识别能力,在发现听力问题的时候就佩戴助听器可以保护其中枢神经言语识别功能。
湖北之声
《健康合伙人》节目
首播时间:11:00——12:00
重播时间:20:00——21:00
次日凌晨4:00——5:00
欢迎加入《健康合伙人》听友群
编辑:叶静审核:柳芳、马林
监制:洪燕、陈蕾、敖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