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的诞生是喜庆的,但在古代,女子生产的卧室却被视作污秽之地。
如今医疗条件改善,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医院允许男性进到产房里,陪同生产中的妻子。
生命的离去的情况却不同,人们视无病无灾的离去是喜丧,但无论喜丧与否,与死亡有关的一切都被人们看作晦气的东西,因为它们会让人联想到痛苦。
即使是每年处理将近具骨灰的海葬师陈琦,起初从事这份职业也是逼不得已。
为何从事海葬?
陈琦是大连人,从小与海为邻,于他而言,海就是他的故乡。
上世纪80年代,陈琦在一家国企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讲心心念念的工作,在他这里却不是这么回事,日子虽然安稳了,但总觉得少了些意思。
每日按部就班的生活让他感到枯燥,直到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旅游业欣欣向荣,故乡大连也受到了惠泽,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
不少游客开始选择去大连出海,在船上垂钓,感受航行中呼啸而过的海风,随着浪花拍起,生活中的烦恼也随之消散。
想要回归大海的张琦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辞职,重返故乡创业。
辞职回到大连后,他动用了所有的积蓄买了一艘游艇。
与大多服务船只一样,只要游客给钱就可以享受到坐船出海,在海上垂钓的体验。
张琦也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熟悉的海面上,开着属于自己的船,遇见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听他们讲述各有千秋的见闻,每一个明天都充满着憧憬。
然而同质化严重的服务必然不好做,同行之间打起了价格战,以吸引有限的游客。
还有很多人像陈琦一样赶着这趟春风来到大连创业,市场就这么大,商家却越来越多。
好景不长,维持张琦生计的生意就无可奈何地走下坡路了。
年,三面环海的大连市,被选做了开展海葬业务的试点城市。
碍于大家对殡葬这件事情的忌讳,早期的海葬迟迟找不到承接的船长,没人愿意做。
在张琦经营惨淡之际,大连市民*局的一些领导找到了他。
原来是民*部门负责海葬的集体投放,他们想要他开船帮忙做一场海葬。
张琦面对民*局的请求,想着现在生意也不好,接一单两单的也行。
虽然他本身对殡葬行业多多少少也有些忌讳,但生计都难以维持的人是没有挑活的资格的,他只怕家人担心,没有告诉他们。
那时的海葬也不好做,一年也就一单、两单。
奈何他低估了普罗大众对殡葬的成见,自从他接单之后,他旅游业上的生意也受影响了。
游客知道他的船办过海葬业务后,都不愿意坐他的船,说他的船阴气大、晦气足。
至于远道而来的游客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那必然是别有用心的人传播出去的了。
既然旅游业做不下去了,那他只能专职做海葬。
半路出家的他并不专业,只知道开船,不知道要为家属准备鲜花,准备送葬仪式,把船开到指定海域了,就示意家属们可以撒下骨灰了。
海风一扬,骨灰没有撒到大海里,反而吹到了家属自己身上。
为此,他还和家属吵了一架,双方都闹得很不开心。
不过也有顺顺利利完成下葬仪式的家属,他们走之前还专门感谢张琦能载他们一程,让失落的张琦又重拾起了从事这份职业的信心。
得到别人认可的他不禁将这件事分享给妻子,妻子听后没有过于反感,只是奇怪他怎么干起了海葬这事。
在丈夫的影响下,妻子对于海葬的看法也逐渐从忌讳转为了认可,后来的她还成为了丈夫船上的司仪,为家属们主持送葬仪式。
在海葬事业的道路上,张琦也有了陪伴,不再是孤身一人。
海葬行业为什么难以发展?
年,张琦就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干了15年的海葬,选择海葬的家属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个行业仿佛有了好转,然而他又被麻烦缠上了。
在当时张琦的船只停靠的港口附近,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新开发了一组海景房。
原本房地产和张琦没有什么关系,但坏在人们买房时会习惯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