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到开学季,在万众期盼中,
家里的“神兽”终于回到学校,
家长们奔走相告,喜大普奔。
不过在开学前,
父母还是要为孩子置办好必备用品,
毕竟新学期新气象,再苦也得苦自己。
但在这其中,居然也能出意外。
今天学爸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01
42万天价开学清单爆火
不买不知道,一买吓一跳,开学不仅仅是学生的痛苦季,也是家长的“破财日”。
前几天,网上一份42万的“天价”开学清单火了。网友看了震惊不已,开学等于破产吗?
据说这份天价开学清单来自北京的一位家长,总金额大约有42万,简直让人大开眼界。
◆双肩包元,衣服元,鞋子元,这些个人用品倒还是可以接受,最贵的其实是孩子报辅导班的费用。
◆英语奥数班1.2万,钢琴家教2万,加上特长培养、托管、旅游等等,一年加起来就不少了。
◆当然这其中家长把接送孩子的小轿车也算在开学清单中,也难怪会有42万的天价清单,感情你把买车的“锅”都让开学“背”了。
尽管如此,这位北京家长的高消费也让网友大惊失色:现在开学都是这种高配了吗?那我的孩子只能算“散养动物”吗?
看看这位家长,虽然没有42万的高消费,却也有不甘落后的劲头。
文具元,书籍元,双肩包就要最新款元,运动服还要同款,结果花了多,果然盲目“追星”不可取。
除此以外,家长还贴心地给孩子买了跑步机和健身器材,
学习任务重也不能放松锻炼,而不是天天“死读书、读死书”,这意识非常科学前卫,值得点赞。
也有家长表示,开学倒是花不了几个钱,但开学准备报很多辅导班,这样一算,消费数据也是格外“赏心悦目”:
乐高班、跆拳道、奥数班,零零碎碎加起来就得7万多。
不过现在国家实行“双减*策”,原先想报的英语班和奥数班估计够呛,说不定能省一大笔钱,不知道这位家长开心吗?
通过这几位家长的开学清单,不得不感慨,现在养活一个孩子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家长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生长环境,生怕自己孩子落后于人,结果就是越来越“卷”,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
有的家长吐槽自己的工资都拿来给孩子上学用了,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日常用品,
难怪大家都说孩子是“四脚吞金兽”,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
——你怎么看——
02
“鸡娃清单”走红
这份开学清单让学爸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
一名小学六年级毕业生家长算了一笔账:
几张手写的账单显示,从出生、幼儿园,一直到孩子毕业,花在孩子身上的养育费用,加起来有多万。
据这位妈妈介绍,自己女儿9年出生,她记录的教育费用主要包括学费和各类兴趣班的费用。
而光是小学六年的学科补习班,就花了近49万:一年级5.9万;二年级7.2万;三年级8万;四年级8.1万;
五年级因为疫情影响,很多兴趣班改为线上,费用稍微节省了一些,花了7.9万;
六年级因为考级,以及培训费用涨价等原因,支出变多,花了11.7万元。这还不包括幼儿园时期的非学科类兴趣班费用。
孩子上的是民办小学,每学年学费2万多元。
六年下来,学费超13万。而随着年纪越高,教育方面的费用,只会越来越多。
这样算下来,小学六年的教育费用60万起步。
因为家里没有老人帮忙,夫妻俩人工作又忙,所以从出生以来,请阿姨的费用也一直没断。
孩子妈妈算了笔账,从孩子出生到小学毕业,请阿姨一共花了44万元。
大头开支算完了,另外还有吃穿和旅游的费用。这块可以丰俭由人。
几项费用加起来,总共多万。
而这样的教育开销,在大城市并不是个例。
前两年微博上就有一条#上海养个孩子到初中要80万#的话题被推上热搜,结果引发无数家长吐槽:
“上海养娃,才花80万?你在逗我吗?”
这不禁让学爸想起电影《西虹市首富》的最后一幕:
*饰演的富豪和妻子,准备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裸捐出去,就在准备要签字的一刹那,妻子肚子里的孩子,忽然踢了一脚。
于是两人决定算一笔账,将孩子需要的钱留出来,剩下的捐出去。
结果两人从白天算到黑夜,从客厅算到卧室,最后列出一张几十米长的“花销清单”后得出一个结论:
养个娃,现在这点儿上千万的钱财,根本不够啊!
03
鸡娃的背后,是家长焦虑在作怪
早上6:30起床,7:30到校,下午放学后,马不停蹄地开始家庭作业,到了饭点,只能匆匆扒上两口晚饭。
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作业后已是晚上9点后,但接着还要读外语、做奥数、练钢琴,洗漱睡觉基本在10点半以后了。
周末更是忙得连轴转,除周日下午4个小时可放松之外,其他时间都被各类课外班排得满满当当,有时候连午饭甚至都是在车上解决的。
这是南京鼓楼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妞妞的作息时间,日复一日。
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学习安排,妞妞也扛不住,有的时候特别想看电视或者出去玩,乖巧的她会闹脾气。
但妈妈大多时候都是油盐不进:即将面临小升初,如果不努力,怎么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像妞妞妈妈这样的“鸡娃”母亲,广泛地存在于中国城市的家庭中。
“谁不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呢,但你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没上过补习班?别人上了,你能不上?”
满满妈妈对比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也觉得现在的孩子过得很辛苦,但她也有着一肚子无奈,“家长更累。”
自己上班在职场打拼,回家还要围着孩子转,连周末也没法休息,当起全职司机,陪着孩子在各个辅导班之间穿梭,几乎没有任何属于自我的时间。
有一次,她在手机上刷到各种“快乐教育”的鸡汤,苦笑着摇摇头:
“道理都明白,但是现实很残酷。很多人都告诉我将来中考的局面就是‘一分千人’,不拼怎么能行呢?”
在她看来,要想享受到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学习成绩好是唯一的“敲门砖”。
鸡娃竞赛,大大影响了中国家庭的幸福程度,成为影响亲子关系的杀手。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3/4家庭曾因写作业“开战”,父母在辅导孩子作业时情绪失控。
亲子育儿专家杨樾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超七成的孩子在四年级之后,在父母的朋友圈中“消失”了,等你下一次看到这些蒸发的孩子,也许他们已上大学了。
在杨樾看来,中国大多数四年级以上孩子的家庭都是不快乐的,
“四年级人间蒸发’现象,其实是孩子的时间被学业越来越多地挤占,孩子与家庭的亲子相处乐趣,就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被渐渐消磨了。”
04
接受孩子的平凡
家长们在教育场域中的激烈博弈,正侵蚀着孩子们的成长空间。
在高压和焦虑之下,学习这根本来就绷紧的弦,几乎到了断裂的边缘。
哲学家周国平曾经这样说过,
“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在中国,望子*、望女成凤的情结自古有之,但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他们的人生终将会回归平凡。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而教育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送别。
卸下人生中不能承受之重,轻装上阵,才能轻松前行,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