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听障者来说,人生这张试卷,不管怎么填,都交不出满分答卷。”
年1月17日,千秋(化名)在豆瓣的文章中写下了这句话。她是一个听障者,在七岁那年的一场高烧后失去了听力。失去听力的她,犹如从地面坠入了“深海”。
千秋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七岁之前,她以很好的成绩进入了市里最好的小学;而七岁之后,她成为了班里的隐形人。本可以在人生试卷上取得不错成绩的她,却因为听力这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让“可能”变成了“奢望”。
像千秋这样的听力残疾患者,全球约有四五亿人,超过全世界人口的5%。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语音学、电生理学、耳显微外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助听器和人工耳蜗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了听障者从“深海”上岸的救生圈。
不过,听障者现阶段的助听设备能力有限。例如在机场、商场等比较嘈杂的公共环境中,人工耳蜗依然面临着“听不清”的困扰;植入人工耳蜗的听障者仍然无法听到音乐……他们无法获得像普通人一样的听觉感受。
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科技公司也试图用AI技术来帮助听障者,打通听障人群与普通人的最后一公里。
例如腾讯天籁实验室的AI降噪技术,应用于人工耳蜗,将语音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了40%;阿里达摩院将AI语音技术置入字幕机顶盒,实时同屏显示画面与辅助性字幕;小米联合科大讯飞推出“小米闻声”的听力辅助工具等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创意图,图中人物与新闻所述内容无关)
“深海”之下的听障者
据世界卫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