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有超过15亿人口(1/5)存在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至少4.3亿人(5.5%)需要听力康复的干预(听力下降程度为中度及以上者)。据WHO估计,如果全球各成员国仍然不采取措施,到年全球听力下降人口将接近25亿(1/4),其中7亿人需要听力康复。WHO倡导应该将听力障碍干预列为全球公共卫生政策的优先领域。在年3月3日第23个全国“爱耳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学习有关听力健康的知识,保护好听力,更好聆听精彩世界!
测测你的听力
下面的10条测试中,假如你有一条或几条符合,证明你的听力有所下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好听力。
1.电话中与别人交流比较困难。
2.在噪声环境中听声音困难。
3.只有面对讲话人时,才能理解清楚意思。
4.觉得人们说话的声音都偏轻或有些含糊不清。
5.有时候听不清一句话里的某几个字,经常要别人重复。
6.需要将电视音量调大到别人都嫌吵。
7.发现自己并不明白谈话的主题,常常会答非所问。
8.参加会议、在公共场所或家庭聚会时觉得交流困难。
9.除非距离很近,否则不能听到电话声、门铃声。
10.感到头颅里有声音,如嗡嗡声或铃声(耳鸣)。
损伤听力的风险因素与保护因素
每位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听力变化轨迹,是由遗传特征塑造的,并在其一生中受到生物、行为和环境因素的双向影响。负面影响因素(致病性)包括与出生相关的不良事件、耳部感染、病毒感染、噪声暴露、耳毒性药物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正面影响因素(保护性)包括良好的耳部卫生、避免不良噪声暴露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许多致病因素可以通过防控而得以避免(图1)。
图1听力保健覆盖全生命周期(图片来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噪声污染亟待重视
噪声污染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流——对儿童青少年来说,可能导致智力发育异常、学习障碍、性格异常等;对成年人来说,高血压、睡眠障碍、慢性头痛、抑郁等慢性疾病也和可能噪声有关;对老年人来说,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害能持续累积,转变成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也能引起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世界听力报告》亦明确了“噪声暴露”是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的三大危险因素。
如何防治噪声污染?在法律层面,我国将于年6月5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相比,新法扩大了适用范围,将工业噪声扩展到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噪声;增加对城市轨道交通、机动车“炸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饲养宠物、餐饮等噪声扰民行为的管控。在个人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来减少噪声暴露,保护听力。
(1)保持低音量。安全音量水平应低于85分贝,超过85分贝的音量会造成耳朵听觉神经的损害。
(2)避开巨大声响或戴耳塞。在噪声巨大的场所,尽量远离扩音器等声源,或使用耳塞来保护听力。正确使用耳塞,可将噪音接触降低5~45分贝。
(3)使用适配的耳机。选择合适的耳机,可让使用者用较低的音量就能听清。经常在火车或飞机上使用个人音频设备的人应考虑使用降噪耳机。
(4)使用耳机应遵循60-60原则。即一次使用耳机的时长不超过60分钟,音量不超过总音量的60%。据统计,地铁及公交车的背景噪声达70分贝。在嘈杂环境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提高耳机音量,对听力造成一定的损害。所以,在公交车、地铁及其他嘈杂环境中最好不要戴耳机听音乐。
(5)让耳朵休息一会儿。去声音嘈杂的场所时,时不时地到安静的地方待一会儿,减少接触噪声的总时长,让听觉器官得到休息。
(6)注意听力损失的迹象。如出现耳鸣,听门铃、电话铃和闹钟铃等高音时有困难,听不清别人讲话(特别是在打电话时),或者在其他嘈杂环境中跟不上别人的谈话,应当考虑听力受损,尽快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世界听力报告》向人类展望了一个理想的愿景: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人会患可预防的听力障碍,而那些患有听力障碍的人可以通过康复、教育和赋权实现其全部潜能。希望我们从个人到社会都能关爱听力健康,共同聆听精彩世界。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编校:天水市公安局政治部宣传科张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