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梅里雪山—摄影小小
从川西到云南迪庆州,我们一路自驾30天,走了多公里。我们在高山峡谷中穿梭,这里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祖先沿着峡谷和河流迁徙和生活,因崇山峻岭和交通闭塞,使得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保留完整。又因垂直地貌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衍生出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横断山脉也因此一直吸引世界各地的探险家们。
翻山越岭的稻香线Goodtimes01
从俄亚大村到各卡乡,一路上都是峡谷地貌,旁边是金沙江第一大支流水—水洛河。沿着横断山脉的中部,我们从各卡乡进入香格里拉市(注:香格里拉镇和香格里拉市是两个地方)
水洛河—摄影小小
到各卡乡,我们结束了在峡谷中的穿梭,沿着稻香线一路盘山而上,山上植被丰富,11月底山谷还能看到五彩斑斓的秋色,而越往高处走,雪山慢慢清晰可见。
稻香线秋色—摄影小小
稻香线山腰回看亚丁—摄影小小
我们上山后,发现山上一直在下雪,山林也是白茫茫的一片,到处都是雪山。路上没有其它车,安静的好像能听到雪落的声音,世界好像只剩下我们。也因为下雪和天色已晚,我们放弃了途中朋友推荐的小众景点——无底湖,直奔香格里拉市,至今后悔不已。
稻香线上的雪山—摄影小小
在雪路上盘山,我兴奋不已,毕竟南方人什么时候看到雪都是很开心的。我们从五彩斑斓的森林到光秃秃的山顶,再到冰雪覆盖的世界,天气变化很大,犹如梦幻。但也因这多变的天气,我们在雪路中行驶的时候,车速一直很慢。去往香格里拉市的路上,山翻了一座又座,短短几十公里,我们开了3个多小时。
雪山和牦牛
从山上下来我们就进入了迪庆州,这个无数人梦想中的的香巴拉。我们也开启了漫游迪庆州的旅程。
日照金山的祈愿,帐篷外的篝火,雪地穿行的体验和灿烂纯洁的信仰,构成了《消失的地平线》的秘境——“香巴拉”
香格里拉|尼西|梅里雪山
茨中|维西|塔城|丽江
自古以来,香格里拉就是茶马古道上的传奇。当年,仅往返于香格里拉和拉萨之间商号就有一百九十多家,每年过往的马就达两万多匹。
独克宗古城Goodtimes02
香格里拉市的中心是一座名叫“独克宗”的古城。独克宗,藏语里的意思是“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它是按照佛经中的香巴拉理想国建成的。古城具有多年的历史,海拔米,是历史上的滇藏茶马古道及今天滇藏公路的必经重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经的香格里拉,也因为国外探险家和小说家的书籍,风靡欧洲,吸引很多外国游客的到来。但因这两年疫情,如今的独克宗古城冷冷清清。也可能是因为年的独克宗大火,重建后的独克宗古城也一直没好起来。我们走在这里青石板路上很难想象当时繁华的独克宗。
在独克宗古城的这两天里,我们了解到,古城本地人都没有住这里,他们基本上都把房子或者是宅基地出租给外地人。因为季节和疫情原因,古城街上人很少,还有很多店铺和民宿转让和出租。还有个奇怪现象,就是有很多河南老乡在这里开民宿、开餐厅,在这个地处西南的千年古城里,能听很多河南口音,也是很奇特的体验。
11月的独克宗古城—摄影大强
走在独克宗古城街道上,很少能找到地道的藏族生活和文化的店铺,少有几家店铺他们都集中在古城一个街道的转角处。
香格里拉唐卡画院
香格里拉唐卡画院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一家以唐卡为主的藏文化展览画院,不仅从事唐卡的绘制和推广,还致力于唐卡颜料的开发研究等。
阿若康巴手作坊ArroKhampa
一家公益手作坊,店里集合了很多藏地手艺人的做的抱枕、公仔,也有一些合作的产品
诺乐Norlha
诺乐工坊由来自美国的藏族女孩德清雅诗于年创立,以天然牦牛绒为原料,设计和生产围巾、披肩、服装、家居用品等手工织物,是起源于藏地、具有国际视野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品牌。
诺乐工坊被认证的BenefitCorporation(共益企业,简称BCorp)。BCorp是由宾夕法尼亚州B-Lab创立的认证体系,目的是鼓励商业向善,推动世界向好。B-Lab是一个非盈利组织,其成立目的是鼓励全球以更好的商业方式,通过商业向善,致力实现长期的、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诺乐的实体店,看到了很多保存藏族手工艺又有创新的产品。诺乐产品确实有颜值也有质量,就是价格比较贵。
诺乐详见“小小探索生活”小红书
而香格里拉的旅游和文创又和一个英俊的康巴汉子-阿巴格丹有着紧密联系,他和唐卡画院、诺乐、阿若康巴手作坊都有关系,也是他在帮忙推动他们在本地落地。推动香格里拉民间文化挖掘和保护。
阿若康巴
了解到阿若康巴的创始人扎巴格丹的故事是因为他的自传书《寻梦香巴拉》,我被他丰富奇特的经历所吸引。
扎巴格丹的父亲是香格里拉人,年轻时是马帮中的一员。年,扎巴格丹在独克宗古城创建了第一家“阿若康巴”精品民宿。
“阿若康巴”是父辈们行走在茶马古道上,彼此间打招呼的一句话,意为“来吧,朋友”。创建“阿若康巴”既是扎巴格丹父亲生前的梦想,也是他自己的梦想。当年,马帮走在茶马古道上,每当筋疲力尽时,就会在大山深处的“乃仓”里获得休整的机会。父亲每次向扎巴格丹说起马帮的故事,总会说起那一座座“乃仓”。
阿若康巴摄影小小
终于年阿巴格丹实现了自己的“乃仓”梦想,第一间阿若康巴在独克宗古城开业。
阿若康巴摄影小小
鲜活的菜市场Goodtimes03
在香格里拉市最后一天我们去逛了古城外的两个菜市场——向阳农贸市场和二农贸市场,这两个菜市场相隔不远。逛菜市场是我们独特的旅行癖好,因为在菜市场才能够感受看到当地人真实的生活,他们在这里讨价还价,看到他们买到满意食材后的笑容,看到鲜活的瓜果蔬菜和鲜活的当地人生活,有时候我们也不买啥东西,就是瞎逛,找当地人聊聊天。也是在菜市场瞎逛的时候,和卖铜器店的老板聊天,才得知他们的东西都是从云南的鹤庆运过来的,才促成了我们后来的鹤庆之行。
市场铜器具摄影小小
向阳农贸市场(面积大,种类丰富)
*集市对面一条街都是本地藏民摆摊地方一条街有大概米左右,主要卖酸奶、酸奶渣、甜奶渣、糌粑、青稞、水果和各种山货水果
*集市内主要是农贸产品蔬菜、水果、肉类和生活杂货
*集市侧有一条街的本地美食,有酥油茶也有川菜等
*手工艺店铺比较少,一家铜制品店一家编织用品店
二农贸市场(手工艺民族用品多)
*手工艺品类多些,铜制品有各种类型有几家
*有一家藏族旧物店(古玩店)
*农贸产品主要就是菜市场没什么摆摊的
*集市外一条街民族用品店多,各种藏族日常用品、糌粑盒、木碗等各种器具
市场铜器具摄影小小
尼西乡民艺村Goodtimes04
01—尼西汤堆村黑陶
尼西黑陶摄影小小
因为对器物和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在了解尼西黑陶历史和文化后我们在去往飞来寺的路上特意去往了国家非遗尼西黑陶的产地——汤堆村。
汤堆村距离香格里拉37公里,是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一个藏族乡村,也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对滇藏贸易和茶马古道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手工制作的黑陶产品会随着茶叶一同销往西藏地区。汤堆村位于一个山谷里,风景优美。没有游客,只有牛、羊、马陪伴左右,非常安静。
百年老屋摄影小小
汤堆村摄影小小
尼西土陶起源于距今左右的西周时期。尼西黑陶的制作者们千百年来一直都沿袭着传统的藏族黑陶制陶技艺,因此直到现在,尼西黑陶仍然看起来非常古朴。在造型和装饰上,和目前挖掘出来的古代尼西黑陶并无太大差别,尼西黑陶作为“活化石”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年尼西黑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尼西黑陶造型美观、工艺精湛,使用的原材料是尼西乡特有的陶土,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具有浓厚的藏族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
尼西黑陶摄影小小
尼西黑陶烧制前和本地柴烧窑摄影小小
现在尼西汤堆村基本大部分家庭都还在制陶,目前村里还有多个手艺人。我们在村口的黑陶店遇到一个藏族小姑娘,大概还在上初中,她热情和我们介绍店里黑陶产品,我们说想去制作地方看看,她说今天村里有喜事,村里男丁都去了市区,不过村里可能也会有其他人在家。最后我们在村里人指路中来到村子最豪华的一个楼房+小院。
扎巴家院子和民宿摄影小小
这里是藏族青年人扎巴的工作室,也是结合黑陶制作、体验、住宿为一体的综合空间。这里有传统藏族房子,内部设计保留了藏族人民生活的风貌,也有现代楼房作为舒适的民宿。
扎巴家摄影小小
扎巴家摄影小小
我们来到扎巴家,扎巴妈妈热情接待了我们,家里人都去参加喜宴了,只有她一人在家,我们到来时扎巴妈妈正在用传统手艺编织毯子。
扎巴妈妈织布机摄影小小
扎巴妈妈带我们参观了她们的老房子和黑陶工作室,还一直留我们多坐坐,喝喝茶。扎巴的黑陶公司名声也很大,是政府的招牌,经常有人来参观、配套设施也很完善,感觉不是很缺资源和客户,我们在村子另外一个老屋子遇到藏族青年拉茸吹滇,他则是本地新手艺人的样子。
百年老屋摄影小小
认识拉茸吹滇因为路过百年老屋我们对这个老屋子充满好奇,扎巴的妈妈帮我们联系了它的主人。在和拉茸吹滇中我们得知了这个百年老屋和这个年轻手艺人的故事。
我和拉茸吹滇在百年老屋摄影小小
百年老屋内部看向院子摄影小小
百年老屋内部摄影小小
拉茸吹滇的太爷爷是茶马古道的商人,赚钱后请了丽江大理的匠人做了这个房子。家里有很多老家具,文革时期都被毁坏了。爷爷多年积累的金子,小心翼翼藏在屋子柱子内深处,也都被逼迫,让红兵小将拿走了。现在房子空空,只留下建筑的框架。
百年老屋三楼露台摄影小小
拉茸吹滇在上个月把自己黑陶作坊安置在这里,还计划着在三楼设置体验区,但是拉茸吹滇苦于自己不会经营,也不知道怎么链接客户和改造。我们就和拉茸吹滇聊了很多改造、设计上和运营上的建议。
拉茸吹滇一个普通藏族村庄的藏族青年,2个孩子的父亲,他对生活充满热情、在努力磨炼着自己做黑陶手艺,也在家务农、采松茸、卖松茸,帮村庄的人安装热水器,这样的普通青年或许更值得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