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25日是全国第五个残疾预防日。
听力残疾的发病率是我国7大残疾之首。我国的残疾人总数超过万,约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的6.21%。其中听力言语障碍的总人数约万,患病率达到2.18%,我国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约有13.7万人;全球大约有4.6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其中万是儿童。儿童听力损失60%源于可预防的原因。
听力残疾预防,人人有责,争做自己的健康主人,聆听世间美好声音。
#01
一个新出生的宝宝,在出生后72小时内听力筛查显示未通过,出生后42天和3个月复查均未通过。父母非常焦急,想知道孩子的听力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何听力正常的父母生出了听力异常的孩子?
我国先天性听力障碍发病率为1‰~3‰,每年新增听力障碍的儿童超过30万,其中新生儿约2.3万,是世界上听障儿童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先天性听力损失可能由遗传性和非遗传性因素导致,也可能由于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的某些并发症导致,主要包括:
?孕妇感染风疹、梅*或其它某种感染;
?低出生体重;
?出生窒息(分娩时缺氧);
?妊娠期不当使用特殊药物(如氨基糖甙类、细胞*性药物、抗
疟药和利尿剂);
?新生儿严重*疸,可能损害新生儿听觉神经。
#02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因为工作繁忙,与老公两地分居,年幼的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抚养。当她回来探亲时,发现四岁的女儿语言表达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孩子,吐字口齿不清。爷爷奶奶说贵人语迟,大一些就好了。
孩子妈妈不放心,医院,想排查一下,是否舌系带过短、是否咽喉发育异常影响了孩子的语言功能。经检查,孩子口咽及喉咽形态良好,再询问,孩子出生时听力筛查通过。进一步检查,发现孩子是双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导致的听力障碍,从而影响到了语音功能。
中耳炎是常见疾病,对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大家容易发现,因为有比较明显的发热、耳痛、耳流脓等症状。但大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容易被忽视,需引起重视。分泌性中耳炎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时发生,或继发于急性中耳炎后的炎症反应,大部分发生在6个月和4岁之间,多数会在3个月内自愈。约30%~40%患儿会反复发作分泌性中耳炎,5%~10%发作时间持续≥1年。至少25%的分泌性中耳炎发作会持续≥3个月,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平衡(前庭)问题、在校表现差、行为障碍、耳部不适、儿童言语和阅读困难、听觉反应迟钝,词汇量少和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导致独立完成任务和家庭作业的能力下降,甚至降低QOL。
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哪些?
咽鼓管功能障碍:由于儿童咽鼓管尚未发育成熟,具有管腔短、弹性差、峡部宽等特点,因此儿童更容易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儿童腺样体肥大及慢性扁桃体炎也是导致咽鼓管阻塞出现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感染
免疫因素
被动吸烟
咽喉反流
过敏性鼻炎
肥胖
维生素D缺乏
#03
一位婆婆,退休后来到南京,给儿子媳妇照看孩子,与老伴两地分居,每日劳累,还心情不佳,出现了右耳鸣和听力下降,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右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对于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的患者,尤其是突发性下降的患者,医生多主张及早治疗,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导致听力无法恢复。内耳供血障碍是突发性耳聋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其治疗一般为使用糖皮质激素、溶栓和抗凝药物、神经营养类药物和高压氧舱治疗等。有文献报道,发病1周内开始治疗者,72%以上可获得痊愈或听力部分恢复;8~12d开始治疗者为50%;20~30d开始治疗者为20%;超过2个月治疗者为9%。严重的听力丧失(80dB)多预后不好;低频听力损失比高频听力损失容易恢复;儿童和老年人的预后较差;伴有眩晕症状者预后较差。
突发性听力损失可能的诱因及危险因素有哪些?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
感染
过度劳累
过度激动,情绪波动
受到惊吓
神经衰弱以及心理问题
噪声及电离辐射等
导致听力下降的疾病及危险因素还有很多,比如使用耳*性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耳聋,比如感染腮腺炎病*导致的感染性听力损失等。
听力下降会导致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减低,耳聋儿童会出现语言功能发育迟缓,听力损失和中耳炎等耳病可能对儿童的学业产生不利影响。听力下降还影响日常生活,易产生孤独、孤立和沮丧感,与社会脱节,特别是老年人。听力残疾者获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减少,教育成本、医疗费用和社会相关费用增高。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关爱听力,积极推进听力残疾预防,远离风险,做自己的健康主人,让沟通没有障碍,让聆听成为一种享受。
审核:曹浩李昊阳
供稿:王云丽(耳鼻喉科)
编辑:孙蔚佳
南京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